森林培育学科简介

  森林培育学科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优势传统学科。1958年中南林学院成立时就设置了林学专业,组建了造林与森林经营学科。1998年全国专业和学科调整时,造林学科更名为森林培育学科。森林培育学科于1982年招收硕士研究生,1998年成为博士点学科,2001年森林培育学科被评为我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。

 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,已形成职称结构、学缘结构、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的教学及科研队伍。现有教师16人,教授6人,客座教授3人,具有副高以上职称9人;博士生导师7人,硕士生导师10人,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。

  学科拥有省部共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(共建)与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省部级科研平台;本学科紧紧围绕亚热带地区国家森林质量精准提升、木材储备林基地建设、困难立地造林以及"碳达峰"、"碳中和"林业双碳目标建设等国家林业发展现实需求,开展杉木、马尾松、桉树、楠木、青冈栎、赤皮青冈、福建青冈、樟树、钩栗等速生用材和珍贵用材树种优异种质资源挖掘利用、良种壮苗繁育与菌根化育苗、林木栽培与抗逆生理、林地施肥与营养诊断、树种混交及其互作机制、抚育间伐效应、森林经营质量提升、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与群落结构与演化等研究,构建杉木、马尾松、樟树等良种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体系、马尾松基因组选择短周期育种技术体系,揭示樟树体胚发生机理和营养诊断技术,建立铁心杉、赤皮青冈种子园和种质资源圃,营建珍贵用材树种栽培试验林,开展杉木、柳杉抚育间伐效应研究等;选育出珍贵用材树种良种4个,评选出一批珍贵用材优异种质,对南方珍贵树种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;在桉树丰产及大径材培育方面,集成桉树立地选择、树种选择、林分空间结构调控、免耕等定向培育和生态经营技术,创新性提出桉树速丰林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和桉树大径材培育模式,推广应用面积大,经济、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,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学科主要支撑林学专业建设与发展。

  近5年,学科新增国家级项目11项,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,国家科技支撑项目7项,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,新增科研经费1000万元。公开发表论文120多篇,出版教材、专著2本(部)。学科在森林培育用材林定向培育理论与技术、珍贵用材树种定向培育理论与技术、重要乡土树种优质硬木优异种质资源挖掘与收集、马尾松体细胞胚胎发生以及林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方面国内领先。

  研究方向:

  (1)森林提质增效与用材林培育理论与技术。围绕国土科学绿化、森林质量精准提升、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林业发展重点需求,聚焦速生用材树种(杉木、马尾松、毛竹)与珍贵用材树种(楠木、赤皮青冈、福建青冈、青冈栎、钩栗)人工林培育与次生林经营提质增效、树种混交及其混交互作机制研究,开展定向、速生、丰产、优质、高效、稳定人工林与可持续、近自然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研究。

  (2)困难立地造林植被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。重点关注石漠化、紫色土、矿山废弃地等三难地区造林树种种质资源挖掘、树种选择、生态抗耐逆适应机制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化等,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植被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。

  (3)林木种苗繁育理论与技术。以良种壮苗繁育为造林生产提供优质种苗为重点,开展速生用材树种杉木(铁心杉)、马尾松良种快速繁殖理论与技术研究,珍贵用材树种楠木、福建青冈、赤皮青冈、毛果青冈、青冈栎、小叶栎等优质硬木用材树种优异种质挖掘、收集与种苗繁育,林木菌根化育苗理论与技术研究。

  (4)天然林经营与林业碳汇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,以天然林保护、防护林营建、次生林提质增效为重点,研究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树种组成、近自然经营理论与技术,区域森林、不同类型森林及不同树种碳格局分配与林业碳汇核算、林分生物量测定与碳汇评估与碳计量理论与技术。